top of page
  • 陳姝璇 陳亮維 王顥筑 游善翔 李沛妍

基改農業

基改?何謂基因改造?


基改─基因修改亦或是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定義指出:「基因改造」意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看似很複雜?以一句話來解釋就是修改DNA(基因)來得到新的功能。



而基改對農業有什麼影響呢?


最言簡意賅的好處是「製造」出理想的特性。


最常見的就是基因改造食品,顧名思義則是使用基因改造技術對食品特性進行改良。常見的特性例如:抗病、抗蟲害、抗除草劑、生長速度加快、改善營養價值、改變形狀/顏色、耐高/低溫、耐碰撞或延長保鮮期限等。


耐鹽、耐旱、耐熱等特性,可讓作物的生長範圍更廣,如此一來農民、消費者受氣候及環境因素降低,並可穩定買到物美價廉的作物,增加作物的硬度,如美國基改番茄,以降低運輸過程的碰撞耗損、提升稻作中光合作用的效率,使產量大幅增加,這些都是將作物修飾進行具抗蟲、抗病特性等修飾後,可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量,舉例來說,有些特性能夠散發出昆蟲嫌惡的氣味進而改變其食性、若加入了抗除草劑之特性能使廣效除草劑使用量降低,取代傳統需施用各式除草劑,盡可能減輕對於自然環境的壓力。


最有名的例子不外乎是富含胡蘿蔔素的黃金米,在進食的同時就能補充人類體內所需的元素,以此模式進行基改,相信這對缺乏鐵、鋅、碘…等元素之地區,無疑是一大好消息。



但基改的概念出現至今,為何仍無法順利推廣呢?


基改又會帶來什麼壞處呢?


首先,生物多樣性的降低首當其衝,經濟學中有個專有名詞為規模經濟,意思為在一定的產量範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使平均成本降低;而在得到新特性的作物後規模栽種,致使傳統作物被排擠進而淘汰,如此統一作物,造成單一基因化,以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因生態系中的種類越多、組成越複雜,整個生態系統就不會因為少數幾個物種的變動而產生重大的改變,生物多樣性可說是自然環境的基石。


相信大家都聽過適者生存。當我們「製造」出新的特性,例如:抗除草劑和抗蟲,大量噴灑後只有非作物會凋零或求生存而突變,但尼采說過: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如此誘使演化加速進行,影響到生態系原有的自然平衡,讓原生的非作物產生新的特性,如此一來還能達到原有的目標嗎?可能讓只專注單一物種的病蟲連其他作物都能侵略,產生超級雜草或昆蟲,造成更大的危害。


而基改後的作物與原作物經風、蟲、鳥等媒介與原作物進行交配,造成基因漂流,導致新興作物產生,影響到生態系原有的自然平衡,如前所述,最終干擾整個生態系的平衡。更不用說侵權問題,最著名的案例為2002年的Monsanto Canda公司與Schmeiser農民的油菜種子事件,Schmeiser從未購買、耕種過基改油菜種子,卻無意間發現原有的油菜具有抗除草劑的新特性,而Mosanto於該油菜中發現基改過後的基因並提出告訴,而該案例的結果是農民敗訴,雖無意卻侵犯Monsanto之專利權,而需對該公司進行賠償。


綜觀以上,基改確實能增進我們人類社會福祉,但相應的在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亦造成許多爭議,實在無法武斷地對此技術下一個完美的判決,尤其應用於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上。但若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對科技的進步亦是一大阻礙。目前最佳的方式則是找出最佳的平衡點,隨著時間的潮流、日新月異的研究,相信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至於台灣又是如何看待基因改造呢?


基因改造在台灣現況


《植物品種與種苗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國外引進或於國內培育之基因轉殖植物,非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為田間試驗經審查通過,並檢附依其申請用途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之同意文件,不得在國內推廣或銷售。」


或許會有些讀者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基因改造可以替生產方減少這麼多成本,國內會不會有無良的生產者不在乎環境的破壞,大肆種植基改作物呢?基改作物會不會完全取代天然的原生農產品呢?」


答案是不會。


沒錯,從法規上來看,按理只要通過主管機關的審查,就能在台灣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然而實際上台灣目前並沒有任何一項作物通過審核。現在我們所能在台灣市面上看到的基因改造作物集食品,全部都是從國外進口而來的。


接下來您可能會想問下一個問題:「那我要如何知道台灣目前有哪些基因改造食品呢?所謂的主管機關又是誰呢?」


關於第一個問題,可以上食品藥物消費網的核可基因改造食品查詢進行搜尋。您可以清楚的看到種類、品名、轉殖品系,申請者、及其有效期限。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則是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您可以從其官方網站下載各種審議小組及諮議會的委員名單,包含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的名單。


核可基因改造食品查詢:

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GmoInfo.aspx?nodeID=167#


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委員名單:

http://www.fda.gov.tw/TC/siteList.aspx?sid=1921


台灣完全沒有種植基因改造作物,資訊又都滿公開透明的,這麼說台灣在基因改造食品的把關上滿安全的囉?」您可能正在這麼想。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們想針對這樣的想法提出兩個問題:


一、台灣在基因改造食品的把關上真的安全嗎?


首先,我們的確可以看到各種通過審核的作物名單,且乍看之下似乎包含了許多必要的資訊,但是實際上卻是一份完全無法解除小百姓心中疑慮的天書。產品類型的部份簡單分為兩類:單一品系及混合品系。但何謂單一品系?何謂混合品系?隨機挑選一個品名好了:抗蟲基因改造黃豆,抗蟲的原因呢?他含有什麼非天然的成分嗎?更不要說轉殖品系了,內容只是一條條長長的字母集數字,完全不知道其意義。更何況,一般民眾知道轉殖品系是什麼嗎?


再來,從審議小組的委員名單,我們可以看到委員的姓名、性別,及專長。但為了避免民眾產生任何公平正義或是利益衝突上的疑慮,我們認為除此之外更應該負上委員們的背景資料。比如委員民的學經歷、曾任職的公司,是否與任何相關企業有過任何關聯等資訊。如此一來,民眾才能擁有足夠的資訊去判斷其公正性。


若僅憑藉看似公開透明,實際上模糊不清的資訊,雖然不足以作為審議不公或是食品有問題的證據,卻也實在無法保證台灣的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



二、台灣完全沒有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真的好嗎?


這個問題,或許是身為可能投入農業的下一代的我們,最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的確,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從科學的角度上來看還有很多灰色地帶,正反方各持己見,多年以來難以達成共識。但若就此完全禁絕本地的生產者使用更先進的技術、更便宜的成本去競爭,難道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我們認為,隨著科技的演進,任何一項產業終究都會面臨科技與倫理、安全、環境的衝突。但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該是一味的禁止發展,眼不見為淨。而是該從提升使用者、消費者的識讀能力及判斷能力的方向去努力。讓生產者有權選擇種植基因改造作物或天然作物;讓消費者有權選擇他相信安全的食品。尤其近年食安意識抬頭,我們更應該相信,只要給人民足夠的資訊,我們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例如進行改造的目的、為了達到目的而殖入了什麼樣的基因、這樣的基因又使作物產生了什麼樣的特性……等等。若繼續像目前一樣,一方面死守台灣自身不開放種植基因改造作物,一方面不公開透明各種資訊。即使再過多久,台灣民眾始終只會活在各種迷思下,害怕各種可能根本不存在的風險,直到被先進國家遠遠拋下,被開發中國家迎頭趕上。


基因改造的未來性


雖說目前關於基因改造的爭議不斷,但是我們發現,普遍反對的聲音都來自於對食用基因改造食品後的潛在危害。而這個問題或許幾年,甚至幾十年內都不會有個結論。但若我們轉念一想,將基因改造應用在其他功能性的植物或動物上呢?例如,聖誕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可能都已經買好了各式各樣票漂亮亮的聖誕燈泡。這時,若我們研發出會自體發光,甚至閃爍的聖誕樹,是否可以為國家減低電力負荷,為地球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呢?除此之外,是否還有更多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有待大家提出並實踐呢?在期許基因改造的法規環境更良善的同時,我們也期待基因改造未來所能帶來的進步及改變。



參考文獻


Bassolino, L., Y. Zhang, H. J. Schoonbeek, C. Kiferle, P. Perata, and C. Martin, 2013,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s in Tomato Skin Extends Shelf Life”, New Phytologist, 200(3):650-655.


Flood C. M., 2003, “Pollen Drift and Potential Causes of Action”,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28:473-497.


Klug, W. S., M. R. Cummings, and C. A. Spencer, 1997, Concepts of Genetic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Kolehmainen, S., 2001, “Precaution before Profits: An Overview of Issues i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 and Crops”, Virginia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20(2):267-294.


Ku, M. S., U. Ranade, T. P. Hsu, D. Cho, X. Li, D. M. Jiao, J. Ehleringer, M. Miyao, and M. Matsuoka, 2000,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of Transgenic Rice Plants Overexpressing Maize C4 Photosynthesis Enzymes”, Studies in Plant Science, 7:193-204.


Murphy, S. D., 2001, “Bio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Law”,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42(1):47-139.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2017,「何謂基因改造食品」,取自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3951,檢索日期:2017/12/07。


賴明鑑,2017,「何為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取自http://biodiv.ntu.edu.tw/biodivctr/upload/article/016.htm,檢索日期:2017/12/12。


謝銘洋、楊擴舉與林佳瑩,2017,「植物品種專利的侵權事件與案件解析」,取自 http://seed.agron.ntu.edu.tw/IPR/Sympo/SymPatHsieh.pdf,檢索日期:2017/12/12。

38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衍生的問題

2018年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委會)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中的重大政策「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實行了!這項政策預計影響26萬農民,相當於全台46.7%的農業人口,影響土地範圍高達31萬公頃,相當全台農耕地的42%左右。以下將介紹「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以及其衍生的問題。 農委會推動休耕地補助及補貼種植綠肥政策以維持國內可耕地面積已實施多年,然而臺灣耕地面積小,作物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整合各個單一作物市場

台灣咖啡的現況與發展

咖啡產業的過去 十九世紀末,英國商人發現台灣的氣候環境與種植咖啡的中南美洲相近,因此將阿拉比卡咖啡導入台灣種植,就此揭開了台灣咖啡的序幕。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更希望利用台灣產咖啡減少該國咖啡進口量,正式開始了在台灣中南部及東部的大規模引種培育,並將大部分原豆運回本供天皇及貴族飲用。 然而,二戰結束後,隨著日本人離開台灣,咖啡種植面積銳減,飲用咖啡的人數大幅下降,導致產業一落千丈。直到九二一大地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