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陳姝璇 陳亮維 王顥筑 游善翔 李沛妍

台灣咖啡的現況與發展

咖啡產業的過去


十九世紀末,英國商人發現台灣的氣候環境與種植咖啡的中南美洲相近,因此將阿拉比卡咖啡導入台灣種植,就此揭開了台灣咖啡的序幕。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更希望利用台灣產咖啡減少該國咖啡進口量,正式開始了在台灣中南部及東部的大規模引種培育,並將大部分原豆運回本供天皇及貴族飲用。


然而,二戰結束後,隨著日本人離開台灣,咖啡種植面積銳減,飲用咖啡的人數大幅下降,導致產業一落千丈。直到九二一大地震、納莉颱風等天災後,災區受到大規模的土石流破壞。在砍伐禍首之一的檳榔樹後、重建家園的過程中,地方人士推廣咖啡樹的種植,亦兼顧水土保持。


日治時期就是咖啡重要產地的雲林,在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下,雲林古坑咖啡產業​​快速發展。因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一縣市一特色,一鄉鎮一特產」政策,雲林縣政府及古坑鄉公所於2003年在劍湖山及大華山地區舉辦首屆的「台灣咖啡節」,結合附近的遊樂與媒體打響了台灣咖啡的名號,成功帶起台灣咖啡熱,也奠定雲林古坑為台灣咖啡故鄉的地位。



咖啡產業的現況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國人生活品質的提升,不再將咖啡視為奢侈品,反而認為是生活品味的象徵。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全球咖啡消費量在2015/2016年度約為1億5546萬袋(每袋60公斤重),本年度更預計攀上新高。2016年台灣每年每人平均喝了122杯咖啡,咖啡產值更高達700億,雖相較於日本每人每年380杯、韓國每人每年的300杯的消耗量仍有一段差距,但也顯示台灣咖啡還存在不少的成長空間。​​


看上如此龐大的市場,台灣咖啡中植面積快速增加。台灣咖啡一年一穫,產區主要以台東縣、嘉義縣、南投縣、屏東縣及高雄市等為主,依產地的不同,收穫期大致在每年八月底至翌年三、四月之間。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2016年全台咖啡生產量達800餘公噸,生豆產值估計超過7億。目前除了古坑、太麻里、阿里山、國姓、東山等整合地域資源,作為商品名行銷,亦有不少經營自有品牌者,等待消費者去發掘推廣。​


然而面臨不同國家、品牌進口咖啡的競爭,我們沒有價格優勢,咖啡品質亦有待提升。作為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我們一貫用「台灣製」來鼓動消費者,創造利潤,卻忽略了農產品的競爭力來自品質。台灣地狹種植規模有限,唯有改良品種,生產出具特色、品質亦穩定的咖啡才能長遠發展。然而當下農業試驗單位若無法持續推廣新的品種,咖啡農勢必得從國外引種,那我們的競爭力何在?



咖啡產業的未來


雖然國人對咖啡的需求提升,但我們的周遭充斥著大量低價飲品咖啡的環境中,自然降低味蕾的敏銳度。近年不少店家透過品飲體驗來引導消費者辨識出何謂好咖啡。而這些消費者提升對咖啡品質的講究勢必能讓優質的咖啡園繼續經營,造福更多消費者。


咖啡豆也成為現今送禮的一大選擇:不論是包裝成精緻小巧的掛耳包,或是雍容大器的禮盒,都提升了咖啡豆原有的價值。增加農民的收入之外,更增添在消費者心中的好感度。


另外沖泡咖啡後剩下的咖啡渣亦可運用在許多地方。例如:許多人喜好咖啡的味道,因此可以加工成咖啡芳香劑,不需要煮一壺咖啡也能夠讓室內充滿濃濃的咖啡香;也能夠利用咖啡具有的除臭功效,加工成咖啡鞋墊,改善許多人對於鞋子穿久後腳容易發臭的困擾等等。透過創意發想,或許能利用加工後的咖啡副產品為農民帶來更多額外的收益。



結語


台灣風土孕育出的咖啡搭上這股黑金的潮流,在各個角落開花結果。歷經數十年的探索,台灣咖啡終於打響名號,占有一席之地。我們應珍惜這樣得來不易的成果,朝向精品咖啡邁進。另一方面透過教育提升消費者對咖啡品質認知,也能讓優質的咖啡園能繼續發展茁壯。

91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衍生的問題

2018年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委會)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中的重大政策「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實行了!這項政策預計影響26萬農民,相當於全台46.7%的農業人口,影響土地範圍高達31萬公頃,相當全台農耕地的42%左右。以下將介紹「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以及其衍生的問題。 農委會推動休耕地補助及補貼種植綠肥政策以維持國內可耕地面積已實施多年,然而臺灣耕地面積小,作物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整合各個單一作物市場

基改農業

基改?何謂基因改造? 基改─基因修改亦或是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定義指出:「基因改造」意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看似很複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