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姝璇 陳亮維 王顥筑 游善翔

台灣對日本潛力作物—以香蕉為例

對老一輩的台灣人來說,「香蕉王國」的盛況可能歷歷在目,即便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想必也曾從課本中、長輩口耳相傳的故事中聽說過「香蕉王國」當年的偉業。然而,是什麼原因導致「香蕉王國」的風光不再,甚至出現2017年嚴重的香蕉滯銷呢?台灣還有機會重返「香蕉王國」榮耀嗎?現階段的台灣又該採取什麼手段呢?本文將介紹台灣對日最具潛力作物香蕉的簡史、現況與政策建議。


簡史


民國五零年代-

自日本開放台灣香蕉進口,往後的十餘年,香蕉成為台灣主要的外匯來源,香蕉出口幾乎佔全台外匯總收入的三分之一。當年蕉農年收入約有二十萬元,公務員年收入則是大約六千元。


民國五十八年-

高雄青果合作社舞弊案(或稱剝蕉案、金盤金碗案)爆發,數十位官員涉嫌貪腐入獄,當時擔任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人稱「香蕉大王」的吳振瑞,壟斷日本香蕉市場的幕後功臣亦鋃鐺入獄。該案爆發時,台灣正值無藥可醫的香蕉疾病-「黃葉病」爆發期間,菲律賓香蕉趁勢以更低成本成功銷往日本,其後都樂、金吉達等跨國公司更直接到菲律賓、厄瓜多等地方契作香蕉,由日本出資、指導,在日本市場漸漸站穩地位,台灣年出口量由每年兩千數百萬箱驟降至700萬箱。


即使於民國七十八年,因該案判決在事實認定上有疑義,且在判決上過度擴張了行政命令的範圍與權力,違反罪刑法定主義,中華民國政府承認該案為冤案並致歉,香蕉王國的盛況卻已不再。


現今-

由日本從各國進口生鮮香蕉結構比變遷圖(圖一)可見,現今日本香蕉進口產值仍舊逐年上升,但台灣進口到日本的香蕉市占率卻於2014年正式跌破1%以下。隔年2015年,市占率一直低於我國的瓜地馬拉正式超越台灣,墨西哥則緊追在後。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還是王國?台灣水果敗退的5大關鍵>

圖一:日本從各國進口生鮮香蕉結構比變遷圖

日本國內水果需求現況

回顧完台日香蕉貿易的演進後,讓我們來針對日本國內水果需求進一步了解。

自2004年開始,日本的水果進口量平均每年都高於 165 萬公噸,推測日本國內水果產量無法及時供應國內消費需求,如圖二所示。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日本熱帶水果進口及栽培現況>

圖二:日本從各國進口水果年進口量

資料來源:日本農林水産物進出口貿易統計(輸入)

圖三:2013日本進口水果比例

日本進口水果整體以香蕉的進口量最大,其次是酪梨、葡萄柚、橘子、檸檬、芒果及鳳梨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進口量排名第二的酪梨也只占香蕉進口量的五分之一。 從圖三進口水果比例可清楚的看到最大日本進口水果量是香蕉,但表一顯示最大的日本進口香蕉來源國是自菲律賓,佔93%,其次是厄瓜多,約佔4.2%,台灣香蕉則佔不到1%。如本文第一段所述,近年菲律賓的香蕉種植是由都樂等跨國公司前往菲律賓直接進行契作,日本人不僅出資指導香蕉種植,也利用東南亞低人力成本的價格低廉優勢達到穩定供貨,提升品質的目的。相反的台灣多年以來,沒有大規模的生產計劃,即使甜度與香味都比菲律賓香蕉好,難以與穩定供貨的香蕉的對手競爭。


表一 2009-2013年各國香蕉進口量及2013年進口比例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日本熱帶水果進口及栽培現況>




比較劣勢與政策建議


回顧過歷史與現今的數據,相信沒有人不為了往日的風光惋惜。然而,難道這一切的風光真的只是因為一個功臣的離去,還是前面所提到的不願面對台灣農產外銷急需檢討及改變的事實呢?接下來我們希望面對現在的局勢,提出如何重返日本農業市場舞台的建議。


台灣香蕉與目前在日本市占率名列前茅的各國之比較劣勢如下:


1. 品質控管的劣勢-台灣還未能建立完整的履歷系統,菲律賓、厄瓜多等國則能提供完整的追溯系統確保安全栽培。此外,台灣蕉同一批貨的收成熟度不一,到日本後還需進行催熟,催熟的耗損造成成本相對高且難以達到品質齊一。

2. 供應不穩定的劣勢-台灣香蕉受國內市場價格影響大,只有3-7月有相對穩定的產量,且使台灣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居於穩定供貨的劣勢

3. 缺乏特色的劣勢-菲律賓、厄瓜多等國的生產香蕉技術早已不遜色於台灣,甚至已超越台灣,無論是在品質還是風味上都已經有一定的水準。台灣香蕉很難再以質佳味美稱霸市場。

4. 價格競爭的劣勢-台灣香蕉輸日關稅為20%,菲律賓卻有2.7-8.5%的優惠關稅、祕魯則是5.5%的優惠關稅,加上台灣產地盤商與蕉農收購價格高,且催熟耗損高,導致台灣香蕉價格過高。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認為在關稅及地理環境的條件下,台灣香蕉高價與季節性的競爭劣勢是無可避免的。但除此之外,我們能做的改變的地方還是很多,甚至可以樂觀的相信,只要可以克服這些問題,重新擠身日本香蕉列強並非遙不可及!以下是我們認為台灣應該做出的努力:


1. 明確目標市場-我們認為,台灣不能再因國內市場需求而影響外銷,若有心要重返日本舞台,不能再把日本市場當作在台灣賣不完的備案,而是應該制定一套針對外銷日本的栽培、採收、行銷之道。

2. 品質控管-如前面所提到,若要以日本為外銷目標,採收期的控管便不能再一如既往,應將海關檢驗、船期、配送到上架的時間全部考慮進去,如此一來才能確保商品到達末端的品質,又可免去催熟導致的貨損。此外,雖然台灣農產履歷也行之有年,但根據以上的資訊顯示,農產履歷制度尚有改進及努力的空間。

3. 強化特色-相信大家都聽過一顆新台幣近200元的草莓嗎、一盒新台幣近5,000元的櫻桃吧?如果這些價格還不夠意外的話,有看過一盤上萬,甚至數十萬新台幣的水果嗎?黑色的西瓜、大如桌球的葡萄、自然出現「壽」字的蘋果在日本擁有如此高的身價,並不非常稀奇的現象。若產量無法媲美其他香蕉出口強國,又避免避免政治干擾的關稅問題,那我們是不是能致力朝精品、甚至藝術的方向進化呢?或許哪一天一個乍聽之下天馬行空的想法,最後成為了台灣香蕉的救命稻草也未可知。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價格競爭上,政府應趁近年台日關係友好,積極與日本方簽訂更加優惠的農產品關稅條約,以抗衡菲律賓等國。


品質控管方面,政府則可以成立產銷班,輔導部分農民由「內銷有餘轉外銷」,轉型成「外銷為主」。教導農民若以日本為主要外銷市場,正確的採收期及保存運送方式,並訂定品質審核標準。待以外銷為主的蕉農及產量穩定充足後,再輔導建立台灣自有品牌。此外,台灣香蕉品種雖有容易長黑斑這項特有缺點,對於注重賣相的日本人來說是劣勢之一,且短期內可能很難改進,但或許可以嘗試反其道而行,以「黑斑為台灣種獨有」作為產地保證宣傳手段,將黑斑由劣勢轉為優勢,成為台灣自有品牌的外觀認證。


最後,以香蕉的案例做為借鏡,讓我們來探討除了香蕉之外,台灣是否還有潛力進軍日本的其他水果?


根據香蕉的經驗,要出口水果至日本,有幾點須特別留意:

1. 賣相-日本消費者注重水果賣相,若外觀不完美或是表皮破損都會大幅影響賣價與銷售量,所以在運送上有碰撞的可能需要特別留心。

2. 差異化-有些水果會與日本國產品的產季相碰,需盡量避免正面對決,而是應該在產品上做出新的特色,強調差異化。

3. 強化甜度-日本消費者較喜好甜度較高的水果,若是能有高甜度的品種,相信能夠打動日本消費者的味蕾,舉例來說,沖繩的鳳梨單位價格低於菲律賓進口鳳梨,但進口鳳梨甜度較高,消費者仍會選擇進口水果。


台灣輸日的主要水果除了香蕉之外,以芒果和鳳梨為主,接下來讓我們根據以上幾點來探討其發展機會。


日本芒果進口總量年平均為1萬公噸,日本芒果進口量前三名分別為墨西哥約佔41.6%、菲律賓約佔20.2%與泰國約佔15.2%,台灣9.4%位居第4名。台灣輸日本芒果品種主要是愛文芒果,特色是外表鮮紅、纖維少、甜度高,品質高,且並無可相互競爭之品種。雖然日本沖繩自產的芒果(有太陽的芒果之稱),與愛文同種,但因價格昂貴(一顆約377元台幣),相比之下台灣的愛文芒果具競爭優勢,但可惜的是,台灣芒果的產量受氣候、天災大,無法達到穩定供貨的標準,尚無法在日本市場穩佔一席之地。若政府能協助整合芒果規模穩定生產、提升保存技術穩定輸出,相信將來愛文芒果能夠成為主要的輸日作物之一。


日本鳳梨進口也是由菲律賓獨占鰲頭,約佔了99%的鳳梨進口量,其次是台灣,但佔不到鳳梨進口總量的1%。台灣銷日的鳳梨品種主要是台農17號(金鑽鳳梨),口味與菲律實鳳梨相似但單價較高,在利益的考量下台灣鳳梨的訂單也漸漸轉向東南亞。但在農試所的努力下,2004年新的鳳梨品種─台農20號(牛奶鳳梨)誕生了,果肉為特別的乳白色如牛奶般,纖維少、肉質細、甜度高,日方亦於2006年嘗試引進牛奶鳳梨,也利用各種市場行銷方式慢慢打響知名度,但可惜的是生產成本每公斤7.8元,高出東南亞的2倍以上、加上小農經營無法擴大經濟規模,不易與菲律賓的跨國集團經營企業競爭,台灣只能持續往品種進行努力,期待高品質高單價的方式吸引外銷訂單。


芒果及鳳梨雖然目前在日本市場的佔比上較菲律賓、墨西哥等國落後不少,但只要可以在原有的品質及價格上開創出新的價值,一定有潛力與之角逐。 此外,產期長、保鮮性佳,但目前儲藏期不足的木瓜、楊桃、芭樂等,從經濟角度來看很適合做外銷,只要能改善儲藏期的劣勢,或是強化在品質或附加價值上的競爭力,相信未來也會是具有較高競爭力的水果。期許未來台灣的水果能重新在日本這片舞台,重新佔有一席之地。

1,209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